回到「外界評介」

  「美術少林寺主持」陳海鷹--心繫香江名揚外國

香港《星島日報》之“蘭桂芳"
陳瑩
1996.07.10

他,七十八歲了!還是中氣十足,一臉英氣的。戴上棗紅色畫家帽、穿上作畫的工作袍,一眼便看得出,他是一位熱愛藝術的資深畫家。誰也想不到,香港會有一個土生土長,卻又於外國美術界頗負盛名,並曾於美國舉行的「國際肖像畫大賽」中,獲選為肖像畫壇三傑的畫家吧!他是香港美術專科學校校長陳海鷹先生,他曾為不少名人作肖像畫,包括齊白石、李宗仁等,可說是香港美術界的「猛人」!

陳校長於一九三五年開始跟隨當時聞名的革命家兼藝術家李鐵夫學畫,專研肖像畫,三七年開始,在中國不同地方舉行畫展,其時陳校長亦為不少名人畫肖像,至四八年回港,開始從事美術教育,至五二年李鐵夫病逝後,便成立香港美術專科學校(美專)。

「有人問我咁大年紀仲畫唔畫到畫,我話:畫到八十歲都畫!」

事實上,在「美專」的畫室中,仍然看到不少陳校長的畫作,有些已完成,有些則是半製成品,而目前,仍有不少人要求校長作肖像畫,而陳校長則表示,為人作畫只有一個條件:

「一家要是好人,我才為他寫畫。」至於如何判斷那人是好是壞,便要看校長如何觀人了。

陳校長在外國頗有名聲,但在香港卻並不為人熟悉,甚至在四八年以後,沒有在香港舉行過個人畫展,只因在香港開畫展難。

「藝術是國家的財富,但香港(有關部門)對藝術的審查,已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還高於外國的要求,一味展覽外國的畫,卻不支持本地藝術家。我在台灣辦幾次畫展,所有經費都是他們支付,而香港則辦不到。」所以,想開畫展,唯有找到財團支持才能成事。

香港一直被稱為「文化沙漠」,在這個地方發展藝術,難免受到阻礙,那麼,去外國發展不是更好嗎?

「到底我是地道香港人,土生土長,有老友,雖然知道在外國發展更大,我還是希望留在香港。」

雖然陳校長在香港得不到應有的成就,但他卻沒有「生不逢地」的感覺,只因不少人證、物證已肯定了他的地位,當然,這包括了來自學生的尊重。

「四八年回到香港辦美術學校,不過和平後『美專』開始有基本的學生,便一直教到現在。」

教學生時,陳校長認為最重要是讓學生打穩基礎,學好色彩、造型、速寫等,繼而創造自己風格,而學油畫則要浸一段時間。

「很多學生在外國讀完美術,回來後連基本功亦未掌握好,要來這裏重新學習。」

其實,「美專」在香港看似毫不起眼,只座落於佐敦一座舊樓中,規模不大,但原來這裏可說是香港美術界的少林寺,除了出了不少高徒外,更常有外國人慕名而來,有來求學的,有希望任教的,有到來要求校長評畫的,可說極有江湖地位。

「在香港社會,凡事向錢看,很少學生又肯讀書,又肯學畫,所以近來習畫的香港人少了。」陳校長表示,反而外國到來學畫的人多了,而他的學生可說來自五湖四海,包括西班牙、英國、菲律賓、印度、意大利等,他認為西方學生比較易教,因為大部份來求學的外國學生,不多不少亦有些底子。

「在香港中學,真係想讀美術的學生不多,而且以英文教,好難讀。教的只是西方的『舊嘢』,學生連基本嘢都學唔到,比較片面。」陳校長認為,本地美術教育,不可沒有中國的文化背景。

陳校長感慨,香港有很多老一輩的藝術工作者,其努力得不到本地人的重視,令到其作品不斷散失,白白給糟蹋,十分可惜,他認為這是教育的問題,亦是社會問題。他又認為,本地美術發展史,應受到重視。

「關心美術的人,不是靠畫發達,用來搵錢,而是對社會有好影響,而好的畫作,是經得起時間、歷史及環境的考驗。」說出了校長的抱負。

從陳校長的神情,可看出他堅信自己的畫是經得起任何考驗,而有人說他投資五十年青春於美術教育中十分傻,但得到學生的投桃報李,豈不比名譽、物質來得更有意思?
 


回到「外界評介」